近日,張藝謀新作《第二十條》在各大影院熱映。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,截至2月19日13時23分,電影《第二十條》上映10天,實時票房突破15億。該片片名取自刑法“第二十條”,藝術地詮釋了“法不能向不法讓步”的司法理念,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。
《第二十條》是一部聚焦法律問題的話題電影。片名中的“第二十條”,指的是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》的第二十條,是關于“正當防衛”的條款。電影的故事正是圍繞著“正當防衛”背后的正義與情感、法理與倫理的辯證展開的。法與不法的邊界在哪里,什么是正當防衛,什么是防衛過當,什么是互毆,什么是故意傷害,什么是公平正義?!兜诙畻l》觸碰到了所有人心中最樸素的情感訴求——公平正義,或者說是,擺在所有人面前比“發現真相”更難的是“該怎么辦”。
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,它是一門關乎正義、公平和人性的藝術。如何讓《刑法》第二十條關于正當防衛的規范與社會的期待真正契合,令維護權利與正義的人不再流血又流淚?隨著2018年由最高檢直接指導下辦理的昆山反殺案的辦理,以及趙宇見義勇為案、河北淶源反殺案、浙江盛春平案等一批社會高度關注的正當防衛案件的辦理,司法機關“喚醒”了“沉睡中”的刑法關于正當防衛的這一條款,讓公民相信“法律,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,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!”
在《第二十條》中,“法不能向不法低頭”這句臺詞多次出現,傳達了樸素的公平與正義觀念。正當防衛制度是保障人民權益的一項重要的刑事法律制度,本質上,正當防衛是鼓勵公民在遭遇侵害時進行必要的還擊以保護自身安全,但由于諸多復雜因素,譬如“死者為大”“誰鬧誰有理”“誰死傷誰有理”等一些社會認識,讓正當防衛制度適用遭到了阻礙。但,只有司法有力量、有溫度、明是非,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、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圍。2020年,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檢察院、公安部印發了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,其中明確提出:要切實防止“誰能鬧誰有理”“誰死傷誰有理”的錯誤做法,堅決捍衛“法不能向不法讓步”的法治精神。
法律的權威,來自于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。司法人員要牢記司法為民的宗旨,將政治效果、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貫穿到司法工作全過程,回應和實現人民群眾樸素的正義期待,努力把為民司法落到實處,讓司法結論與老百姓心中的那桿“秤”同頻共振,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。(謝思源)